皇后像廣場
皇后像廣場原名中央廣場,是香港的一個廣場,位於香港島中環,為早年維多利亞城的地標性廣場建築。用地是1880年代填海所得的土地。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香港政府鑄造了一座女王的銅像,並於1896年5月28日在中央廣場揭幕。重達3噸的女王銅像,放置位於中央廣場核心位置(遮打道與獲多利街交界)的拱頂亭座之內,與皇后像停泊處(第一代皇后碼頭)構成中軸線。1897年,政府將中央廣場更名為皇后像廣場,「皇后」一詞實際是政府官員將英文「女王」一詞「Queen」誤譯所致。
隨著香港淪陷及戰後的城市發展,皇后像廣場現時已經沒有任何英國皇室成員的銅像,僅保留了一座紀念銀行家昃臣爵士的銅像。政府於1960年代將廣場重建成現貌,供市民休憩之用。
昃臣爵士 (Sir Thomas Jackson)
英國19世紀末銀行家,曾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班,為該銀行業務發展立下基石。另外,昃臣爵士曾於1884年至1886年出任定例局非官守議員。現時香港立法會大樓及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對出的皇后像廣場,仍放有一座昃臣爵士銅像,以作紀念。
立法會大樓
香港立法會大樓的前身是最高法院大樓。香港最高法院於1844年成立,最初設於威靈頓街一所大樓內,於1848年遷往皇后大道。後來中區填海後,政府決定在該新填地興建新法院大樓,於1898年2月28日由立法局決議興建。大樓由英聯邦採辦處的顧問建築師 Aston Webb 及Ingress Bell所設計。
大樓奠基於1903年,於1912年落成,1984年被香港政府列為法定古蹟,並於1985年起用作立法會大樓。80年代經修葺後,一直沿用至今。整幢建 築的花崗岩大柱和手持天秤、蒙眼的「正義女神」雕像,充分表現出維多利亞時代後期的建築特色,而兩層建築大量採用花崗岩的手法,則屬新古典主義風格
大樓中心圍繞高達16.77米的愛爾尼亞式巨柱及精緻的雕欄,中央圓拱頂上繪有皇家紋章,以及「寬恕之神」和「真理之神」的圖像。矗立於圓拱頂外的,是希臘神話中的蒙眼正義女神席米斯雕像,高2.95米。
中國銀行大廈
這座以樓高72層、共368公尺贏得世界矚目的超級大樓
在建築代表性上不僅與香港匯豐銀行齊名,更由於它在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手上起造,眾人都在觀望這位享譽世界的設計師如何在匯豐銀行已叱吒全球建築界的鮮明印象下再創高峰。此構造採用中國建築少用的「對稱稜角」及「海青玻璃」架構大樓,取意新竹破土而出、節節高昇的寓意,更象徵銀行的業務將蒸蒸日上。
畢打街(Pedder Street)
原名必打街,係香港中環一條街,連接雲咸街北端,南起皇后大道中,經德輔道中到干諾道為止。佢係香港心臟地帶打通幾街,所以都算重要。目前畢打街係單程向北行。必打街係以香港首位船政司(Harbour Master)必打而名,因為「必打」響中文嘅意思唔好(一定要打),當時市民習慣將「必打」讀成「不打」(唔好打)。後來政府正式將條街改名為「畢打」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